底蕴支撑:将湖北菜的简称统一规范为“楚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371

(一)楚文化是湖北文化的“根”与“魂”,理应是楚菜的“根”与“魂”

湖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特别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楚国与楚文化在今湖北境内孕育、生长并逐渐发展;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时期,楚国与楚文化在以湖北为核心区的南中国迅速崛起,狂飙突进。
楚国与楚文化的孕育、发展、壮大直至衰落的过程,大约持续了八百余年。这段辉煌的历史,是湖北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在中华文明史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楚文化博大精深,精彩绝伦,对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产生过极大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中华文明做出过卓越贡献。正因为如此,楚与楚文化成为湖北最鲜明的印记,对湖北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衣食住行等方面,影响巨大且深远。楚文化堪称湖北文化的“根”与“魂”,理应成为楚菜的“根”与“魂”。

(二)“楚”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远胜于“鄂”

南宋诗人陆游在《哀郢二首》中,深有感触地写道:“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楚”用作地域方国的政治实体名称,最晚在商代已经出现。周成王时,楚国先君熊绎被“封以子男之田”。公元前223年,楚为秦所灭。楚国享国八百余年,历史不可谓不悠久。800年间,楚国由一个地处偏僻的蕞尔小邦,一跃成长为一个泱泱大国,在其鼎盛时期,曾领有东至东南沿海,西至川东,北至河南、山东,南至两广的广袤版图,置身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成为当时地域最广、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超级国家。楚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指出:“楚国八百余年扩张经营,为秦汉创立伟大封建帝国准备了重要条件,七国中秦楚应是对历史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
鄂同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先秦古国,在商周时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鄂立国之初,其活动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一带。在商至西周早期,鄂国居于今山西乡宁一带。此后,鄂国一路南迁,先后居于河南沁阳、河南洛阳、河南南阳、湖北随州。春秋早期,鄂国被楚国消灭。由此可见,在用作地域方国的政治实体名称方面,鄂晚于楚;同时,在先秦时期,鄂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主要居于黄河流域,与湖北交集不是特别密切,只是在后期居于今湖北随州一带,鄂国在今湖北境内的活动范围大大小于楚国在湖北境内的活动范围。
更重要的是,隋文帝杨坚开皇九年(公元589),“改置鄂州”,其治所在江夏(今武汉武昌)。这时“鄂”字才首次用作湖北政区名,这也是今湖北简称“鄂”的源头所在。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始建荆湖等路行中书省,省会在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故荆湖等路行中书省又称“鄂州行省”,简称则为“鄂省”。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改设湖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湖广行省。也仍因湖广行省的省会在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故湖广行省的简称仍为鄂,或单独写作“鄂”或写作“鄂省”。荆湖等路行中书省、湖广行省简称“鄂”的重要意义,即开湖北省简称“鄂”的先河。
康熙六年(公元1667),湖广左右布政使司分别改名为“湖北布政使司”“湖南布政使司”。雍正初年,分别改“湖广巡抚”“偏沅巡抚”为“湖北巡抚”“湖南巡抚”。湖北作为省名从此确立,并沿用至今。
湖北省正式建省后,没有官方文书定湖北省简称鄂,其他省也是如此。清咸丰以前,湖北、湖南共用一个“省简称”,即“楚省”。这种现象直到咸丰、同治年间才有改变。检索《清实录》,湖北省简称“鄂”使用时间最早是在《清实录》卷一二六《文宗实录》,咸丰四年(公元1854)四月庚午《谕军机大臣等曾国藩奏剿办崇阳通城贼匪续获胜仗一摺》。在这条咸丰帝手谕中,首次提到湖北省的简称,即“鄂省”。而且,在这个时期,关于湖北省的简称很不统一,有鄂、鄂省、楚、楚省、楚鄂、楚北、湖北等多种称呼。
也就是说,从政区历史、政区地理的角度看,湖北简称“鄂”的历史只有七百多年,而湖北正式建省且简称“鄂”却晚至清代咸丰年间,距今不超过200年,而“楚”的历史则有近3000年;从地域范围看,“鄂”单指今湖北一省,而“楚”则差不多涵盖大半个南中国,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地。至于文化的影响力,楚文化更是明显胜出一筹。

(三)从国家政策导向看,更适合于选择“楚”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素有“烹饪王国”“美食王国”之称。舌尖上的中国,色香味俱全,自古至今,时刻触碰着亿万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地人民的神经和味蕾,令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由于受文化传统、地理气候以及物产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饮食经过不断积累、改良、创新和发展,在不同的区域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也就是菜系流派。其中最具影响的有“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特色也各有千秋。
2018年初,中国烹饪协会提出要形成“中国菜”的国家饮食文化整体概念,针对全国34个地域(含港澳台)重新“定义”各自区域的菜系以及其“代表名菜”。
2018年8月1日,中国烹饪协会给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商务主管部门、烹饪(餐饮、饮食)行业协会及相关单位下发通知称,为进一步诠释“中国菜”科学完整的内涵,促进各地域特色菜肴的交流与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国菜”的整体形象,特向全国广泛征集了“中国地域菜系经典名菜”和“中国地域菜系主题名宴”等,以形成“中国菜”的国家饮食文化整体概念。
中国烹饪协会办公室负责人称,原有的“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只是民间流传的说法,但实际上,中国各个省市的饮食都各有其特点,原有的“八大菜系”等说法并不能将它们全部概括,也难以体现中国餐饮文化的全貌和丰富多彩。因此,这也不是官方所推崇的说法。
也就是说,今后在国家层面上,将大力推行“三十四大地域菜系”的提法。这应该是将湖北菜的简称由“鄂菜”规范为“楚菜”的最佳时机、最佳理由。

(四)从大众接受心理看,更倾向于选择“楚”

目前,关于湖北的简称有“鄂”与“楚”两种争论。如果从大众接受心理的角度出发,“楚”似乎更合人心,更易于被接受。
首先,大部分老百姓直觉认为,“鄂”字比较生僻,知名度较低,不利于传播。第二,从汉字结构来看,“鄂”字形态上“不太好看”。第三,“鄂”字发声“不好听”,“鄂”的读音跟“恶”同音,给人的感觉不好。有外地人曾半开玩笑半挖苦地说,湖北的简称是“鄂”,湖北人就是恶人。辛亥武昌首义湖北军政府时期,湖北曾被称作“鄂人治鄂”,听起来有点像“十恶不赦”的大恶人。
可能正因为如此,在湖北民间,“楚”的使用比“鄂”的使用更为广泛,无论是大商家还是小店铺,无论是媒体还是建筑,带“楚”的标识到处可见,如“荆楚大地”“荆楚儿女”“荆楚风云”等,湖北日报下辖有楚天都市报,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荆楚网,就连福利彩票也称“楚天风彩”。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认为:第一,“鄂菜”得名,是从湖北省简称“鄂”而来,忽视了菜系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失之简单、粗率。第二,从“鄂”“楚”得名看,“楚”之得名远远早于“鄂”,因此从历史渊源出发,将“鄂菜”改名“楚菜”名正言顺。第三,楚菜菜系的形成、确立,与楚文化密切相关。从文化底蕴考量,将“鄂菜”改名“楚菜”名正言顺。第四,两千余年来,源于先秦楚国的楚菜水平高超,特色鲜明,薪火相传,延续至今。从文化传承看,“楚菜”更适用于湖北菜的简称。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是楚文化的根基所在。一个“楚”字足以涵盖楚国八百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个“楚”字足以代表一种影响中国的深厚文化积淀和人文精神,一个“楚”字也最能反映湖北的风土人情,一席楚菜同样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主要构成。楚菜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源头在楚文化;楚菜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得益于楚文化;楚菜未来的发展与愿景,同样要依靠楚文化的滋养。因此,很有必要尽早将湖北菜的简称由“鄂菜”统一规范为“楚菜”。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