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1252

《左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4),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他根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其中也有许多饮食的史料。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精湛,源远流长,特别是羹的制作,十分讲究,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左传》一书就介绍了“羹”制作的方法。
羹是汤的古音,《左传·昭公十一年》说:“楚子城陈蔡,不羹。”《正义》说:“古者羹臛之字,音亦为郎”,重读则为汤。不过古代的羹一般说比现在的汤更浓一些。羹字从羔从美,羔是小羊,美是大羊,可知最初的羹主要是用肉做的,所以《尔雅·释器》中有“肉谓之羹”的说法。后世才有以蔬菜为羹,于是羹便成为普通汤菜的通称,不专指肉煮的了。
最初的羹,称之为太羹,即太古的羹,它是一种不加五味的肉汁,这也是羹的最原始的做法。后来随着烹饪技术的进步,制羹的技术才逐渐复杂起来,大约从商代起,五味就已放入羹中,《古文尚书·说命》篇中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用盐和梅子酱来调羹,这是羹的基本味道。到春秋时,羹的调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子对齐景公说:“和与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里叙述了制肉羹的过程和原料。鱼肉放在水中用火煮,然后再用醋、酱、梅子和盐来调和,在煮制过程中要提防“过”和“不及”。这种“过”和“不及”主要是指味道与火候。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做羹的关键在水火和五味,水火掌握好了可以使五味适中,否则就使人难以下咽,齐桓公的饔人易牙,就是这时调羹的名手。
春秋时期,人们的饮食还有手食的方式。《左传·宣公四年》记载:“楚人献鼋(大鳖)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后子公先下手,杀了灵公,由分鼋不均,导致父子相杀,其鼋味的珍美及在他们饮食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同时这段文献也透露出当时人们手食的信息,这里,从“食指动”到“染指于鼎”,都是手食的动作。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