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

发布者:湖北楚菜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371

《淮南子》一书一般认为是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李尚、苏飞、伍被等共同编著。
《淮南子》中蕴涵着丰富的饮食思想,又因淮南是楚地,因此,其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地的饮食风俗。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强调食为民之本。《淮南子》认为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它说:“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主术训》)“衣食饶溢,奸邪不生。”(《齐俗训》),看一个国家是否有仁政,首先要考察百姓能否饥充腹果。它认为:“民之所望于主者三:饥者能食之,劳者能息之,有功者能德之。”(《兵略训》)这是评价统治者功过是非的客观准则,也是《淮南子》始终强调的重要治国命题。
其二,重视甘味,但不应过分追求。《淮南子》说:“味有五变,甘其主也。”(《地形训》)这里的“甘”,并非甜的意思,乃是本味、原味之义。甘味之所得,主要在调,而调必生变。如何调呢?《淮南子》说:“炼甘生酸,炼酸生辛,炼辛生苦,炼苦生成,炼成反甘。”(《地形训》)在重视甘味的同时,《淮南子》也认为对美味的追求应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它说“五味乱口,使口爽伤”(《精神训》),也就是败坏了甘美的原本口感。还说“夫声色五味,远国珍怪,环异奇物,足以变心异志,摇荡精神,感动气者,不可胜计也”(《精神训》)。显然,《淮南子》在重视甘味的同时,也反对对美味的过分追求。
其三,认为食俗因地而异,与人的天性有关。俗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生态,种植的作物会有不同。《淮南子》云:“汾水濛浊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麦,河水中浊而宜菽,雒水轻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汉水重安而宜竹,江水肥仁而宜稻,平土之人慧而宜五谷。”各地因自然生态不同、种植作物不同,其食俗自然也有差异。如《精神训》云:“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地形训》)《淮南子》还认为食俗与人的天性有密切的关系:“食水者善游能寒,食土者无心而慧,食木者多力而奰,食草者善走而愚,食叶者有丝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知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地形训》)又云:“北狄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驰弓,马不解勒,便之也”。(《原道训》)

此外,《淮南子》中还记载了不少与饮食有关的内容。如考证食器的来历,云:“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酒,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于耳目,不适于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而后末。”(《诠言训》)又如论说水火在烹调过程中的辩证关系:“水火相憎,鏏(即鼎)在其间,五味以和。”(《说林训》)再如对水与五味调和之关系的探讨:“水不与五味,而为五味调;……能调五味者,不与五味者也。”(《兵略训》),等等。

《淮南子》的版本很多,校释本也较多。校释本主要有张双棣的《淮南子校释》、何宁的《淮南子集释》、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杨树达的《淮南子证闻》等。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