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4299

《本草纲目》由明代李时珍所撰。李时珍(公元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是世界公认的杰出的医药学家。
《本草纲目》成书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全书共52卷,约190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一百多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本草纲目》广征博引,图文并茂,在考证药物本草的名称、性味、功效等特性时,广泛涉及饮食原料、日常食品加工及食疗药膳等,也是研究食疗的重要参考文献。
《本草纲目》中与食疗有关系的篇章很多,如序例部分的“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服药食忌、饮食禁忌”,以及谷部、菜部、果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中所收录的大量药物等。如谷部“大麦”条,作者在“释名”部分考释了大麦的名称;在“集解”部分旁征博引,说明大麦的出产、性能、食俗云:“……郭义恭《广志》云:‘大麦有黑穬麦,有□麦,出凉州,似大麦。有赤麦,赤色而肥。’据此,则穬麦是大麦中一种,皮厚而青色者也。大抵是一类异种,如粟粳之种近百,总是一类,但方上有不同尔。故二麦主治不甚相远,大麦亦有粘者,名糯麦,可以酿酒。”在“气味”和“主治”部分介绍了大麦的药物性能:“味醎,温,微寒,无毒,为五谷长,令人多热。”“消渴除热,益气调中。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于小麦,无燥热。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久食,头发不白。和铁砂、没石子等染发变黑色。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等功效。在“发明”部分介绍了大麦食疗功效:“大麦作饭食,芗而有益;煑粥甚滑;磨面作醤甚甘美。”在“附方”部分,列出附方“旧四新五”共九种方子:“食饱烦胀”“膜外水气”“小儿伤乳”“蠼螋尿疮”“肿毒已破”“麦芒入目”“汤火伤灼”“被伤肠出”“卒患淋痛”。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除各种动植物原料外,《本草纲目》还将许多食品看作药物用来治病。在“谷部”“酒”条中,除介绍米酒、老酒、春酒、东阳酒等外,还附诸药酒方,约收70种古代的著名药酒,每种酒后均有疗效及酒的制法。如“菊花酒”,“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痹,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又如“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用人参末同曲、米酿酒,或袋盛浸酒,煮饮。”“粥”条除收“小麦粥”“寒食粥”“糯米粥”“粳米粥”等9个品种外,还另附粥方13首,每种粥后都写明疗效。如“小豆粥”:“利小便,消水肿脚气,辟邪疠”;“莲子粉粥”:“健脾胃,止泄痢”;“芋粥”:“宽肠胃,令人不饥”;“萝卜粥”:“宽中下气”;“枸杞子粥”:“补精血,益肾气”;“鸭汁粥”和“鲤鱼汁粥”:“并消水肿”。
由于李时珍的旁征博引,使《本草纲目》保存了丰富的有关食品的史料,为今人探讨食品加工的历史提供了方便。如“豆腐”条“集解”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碎,滤去滓,煎成,以盐卤汁或山矾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尔。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又如“粽”条载:“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又如“烧酒”条,在记述其异名为火酒、阿刺吉酒后,李时珍在“集解”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三段文字,分别谈了豆腐、粽子、烧酒的历史和制法,极受化学史家、食品史家的重视。
作为一部药物学巨典,《本草纲目》融汇了明代及以前时代众医家的药物学成就,保存了许多食疗古籍中的内容。书中提到的食疗著作主要有孙思邈的《千金·食治》,盂诜、张鼎的《食疗本草》,陈士良的《食性本草》,吴瑞的《日用本草》,汪颖的《食物本草》,宁原的《食鉴本草》,等等。如“酥”条内云:“按《臛仙神隐》云:造法以牛乳入锅煮二三沸,倾入盆内冷定,待面结皮,取皮再煎,油出,去渣,入在碗(锅)内,即成酥油。一法……,凡入药,以微火熔化,滤净用之良。”如“牛”条内云:“《食经》云:牛自死、白首者,食之杀人。疥牛食之发痒。黄牛、水牛肉合猪肉及黍米酒食,并生寸白虫;合韭、薤食,令人热病;合生姜食,损齿。煮牛肉,入杏仁、芦叶易烂,相宜。”《本草纲目》正是在融汇百家的基础上,自成一家,成为明代一部划时代的伟大巨著。
《本草纲目》的最早版本是1593年前后由胡承龙刻的金陵本。其次是1603年夏良心、张鼎思序刊的江西本,江西本改正了金陵本的一些错误,同时也有金陵本不错而改错了的。再次是1606年董其昌序的湖北本,它和以后如梅墅烟梦阁等各种明清刻本,大都是以江西本为底本翻刻的,一般改动不大。直到1885年合肥张绍棠味古斋重校刊本,才作了较大的变动,并抽换了几百幅图,他改对和改错之处都显著增加。以后各种石印、排印,以至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本,一般都是以张本为底本。历代由于抄写、刻版、校订、覆刊所产生的错误,数以千计,严重地影响了该书的质量。198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出版了新的校点本,新的校点本采用刊印较早的江西本为蓝本,旁采各本进行校勘,订正了不少错谬,得到了学者的好评。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再版了此书,为方便读者检索,在书末新增“正言语标题笔画索引”和“下文标题拼音索引”。
作为一部伟大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不仅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传播到世界,为世界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书于1606年传入日本,此后又被译为拉丁文及法、德、英、俄等国文字,流传于各国,对世界药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化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