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地小吃的起源和特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401

在历史的长河中,荆楚人民创造了许多风味各异的地方小吃。这些风味小吃是荆楚文化的物质再现。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招魂》中记述过楚王宫的筵席点心,如“粔籹”“蜜饵”之类,这也就是“甜麻花”“酥馓子”“蜜糖团子”等糕点的雏形。例如“粔籹”就是如今的馓子,据庞元英《文昌杂录》云:“今岁时,……油煎花果之类,盖亦旧矣。”贾思勰《齐民要术》中也说:“细环饼,一名寒具,脆美”。所谓“细环饼”,就是馓子,因其形状酷似妇女之环钏而得名。唐代诗人刘禹锡《寒具》诗曰:“纤云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香睡无轻梦,压褊佳人臂缠金。”曾经贬谪鼎州(今湖南常德)、夔州(今四川奉节)等地的刘禹锡不但对“寒具”(馓子)的制作、造型十分熟悉,而且还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制作者的同情与共鸣。迨及近现代,馓子一直是荆楚名牌风味小吃之一,有扇形与枕形两种。馓子的丝要粗细均匀,质地焦脆酥化,造型新颖别致。它既属点心,又可当菜食,为南方广大顾客所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蜜饵,是用糯米和大米并加蜜掺和做成的十分柔软、可口的食品,鄂湘等地俗称“团子”。这种食品,历史古老。先秦古籍《周礼·春官》中已有“羞筵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汉代郑玄注云:“糗,熬米,使之熟又捣之为粉也。”宋代《东京梦华录》载述:“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糍糕、团子、盐豉汤之类方盛。”可见其历史久远。
魏晋南北朝时,荆楚已有众多的节令小吃,《荆楚岁时记》中有楚人立春“亲朋会宴啖春饼”和清明吃大麦粥的记述,《续齐谐志》介绍了楚地端午用彩丝缠粽子投水祭奠屈原的风俗,而且荆州刺史桓温常在重阳邀约同僚到龙山登高、品尝九黄饼。
荆楚小吃之所以丰富多味,是与荆楚的地理位置有关系的。荆楚地处我国中部,长江横贯其境内,可谓是得中独厚,得水独利。从古至今荆楚汇集了天南海北各地人,同时兼收并蓄了东西南北的饮食文化,荆楚小吃无疑是在兼容各地风味的基础上广收博采,人为我用中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各地小吃在此荟萃的特色。
在兼收并蓄中发展起来的荆楚小吃,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口味,适应天下人的需要,荆楚小吃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特色:品种丰富,口味各异;主料多为米、豆制品,兼及面、薯、蔬、蛋、肉、奶;因时而异,轮流上市,一年四季,小吃的上市品种不相同;小吃是荆楚人过早(吃早餐)的主要品种;包容性强,对外来品种大胆移植和改进。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