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育人专栏】李夏薇:金牌是怎样炼成的
迎面走来,李夏薇一身白色的厨师服,头发一丝不苟的盘起,手上没有任何饰品或美甲,有着多年烹饪的经历的她,第一眼给人一种干练、细心的初印象。李夏薇的办公桌出门就是西餐操作间,用她的话说,“我很喜欢放下笔就可以走上案板的工作方式。”
采访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她是一位将真诚融入热爱,将兴趣同工作结合的人,每每谈及烹饪,眼神都会神采奕奕,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在前不久,堪比“职业技能奥林匹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闭幕,李夏薇获烹饪(中餐)赛项金奖。
兴趣成职业:越了解越热爱
2017年李夏薇进入学校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谈及当初的专业选择,李夏薇开玩笑地说到:“没有女生可以拒绝美食,要是没学好,起码做饭也不差。”
这个选择让她跟烹饪结下不解之缘。2020年,李夏薇先后获得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武汉市选拔赛第一名和湖北省总决赛第一名,最终入选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中国集训队队员和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湖北省集训队教练。与此同时,她被人社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优秀选手”,2021年,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
成功没有一蹴而就,在成绩的背后是夜以继日对热爱的坚持。李夏薇清楚的知道,将兴趣变成职业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从切菜雕花的基本功开始,早八晚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
2021年李夏薇毕业后被学校破格留校,担任烹饪专业专任教师。回忆起初次走上讲台,面对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弟弟妹妹,李夏薇笑着说自己一瞬间脑袋空白,忘了所有准备的课程内容,但当自己拿起厨具,顿时有了信心,各种烹饪的细节和技巧也信手拈来。同学们很喜欢这位年轻的“姐姐老师”,除了“课程有趣”“做菜好吃”,“细心”“耐心”“没有距离感”也成为同学们对李夏薇最多的评价。
在学校是老师,在回家聚餐时也会经常被指定为“主厨”,家人一起备菜、聊天,一起围坐在桌前品尝自己做的菜,李夏薇开心的说,“一顿饭背后的情感力量和吃饭时的温暖氛围,是任何技术学不来的。”
身份几经变换,从学生到选手再到老师,今年再度以选手身份捧得桂冠,用她自己的话说,“对于烹饪,目前只是学到了皮毛,越了解越热爱。我很喜欢这份热爱给我的人生带来的改变。”
金牌背后:想要感谢的人太多
据了解,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共109个赛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每个赛项每个省一名选手参赛,各赛项设金、银、铜奖各一名,50%为优胜奖。
烹饪(中餐)项目对标国家职业技能等级三级,主要考核选手冷拼、雕刻、热菜、面点等6个项目综合技能水平。业界一致评价,这是有史以来,赛项模块最全,难度最高的一次个人全能赛,操作过程、食品卫生、出菜温度、装盘形式与国际接轨。
“金牌戴在身上沉甸甸的,因为它不是我个人获得的,而是团队的金牌。”采访中,李夏薇特别提到成绩的背后,她要感谢的人太多,“感谢教练邹志平老师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周卫、王波、沈思静、涂军胜、何渊、夏成强、刘敏、房丞杰、李辉、董新洲等老师们的无私指导和耐心指正。”
李夏薇回忆,在集训期间,每位老师加班加点陪伴设计菜品和模拟比赛氛围环境,严格打分,为了设计出出彩的作品,经常凌晨两三点还在热烈讨论,如何精益求精。“有一次,为了让鱿鱼酥造型更加逼真,我们将鱿鱼的照片打印贴在墙上,各位老师都聚在一起看《动物世界》,仔细观察它的形态和触须的开合,熬夜到凌晨三点。”
邹志平老师作为主教练,亲自陪李夏薇到处访学,去上海学习酥点;王波和沈思静老师对于比赛的规则和技术点颇有经验,在训练中全程指导、设计菜品;房丞杰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每天全程盯着训练,记录每个模块的时间和出现问题的地方,耐心指出并提出建议,“为了指导我训练,多次将自己女儿的周岁宴推迟。没有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就没有这块金牌的诞生,感谢各位指导老师的付出,我永远铭记在心。”李夏薇满含深情地说道。
中餐西食:留住“本味”
跟传统中餐讲究的团圆、分享、谦让相比,当代的年轻人更在乎口感、味道和色彩的相互作用。新型的烹饪手法,如分子料理、低温慢煮、液氮速冻、泡沫技术、凝固技术,也给传统中餐带来许多新创意。所谓中餐西食,狭义来讲,是用西式手法烹饪中式食材,菜品按主菜、甜点、副菜等分类并按顺序分餐呈现。广义上来说,中餐西食是中西方烹饪元素的融合,这些烹饪元素包括食材、摆盘、烹饪手法等。
在李夏薇看来,中餐西食最核心的还是如何保留“本味”,烹饪的内核,在于满足食客的需求。形式好看并不等于体验舒适,只有菜品本身符合食客审美和日常饮食习惯的形式,对于菜品的认可度才会更高。所谓“美食”,菜品配色构图的原则与人们的穿衣原则有相似之处,本质都是为了凸显优点和掩盖不足。各人都有各自的审美和品味,厨师的艺术就在于准确把握住这种差异,盲目模仿却不解其中道理,往往只会偏离菜品核心。
“中餐菜品博大精深,每道菜的本味都有所不同,可以是食材、烹饪手法、饮食文化等,把握住你觉得最重要最精髓的东西,剩下的就是可以创新的空间。”
推广楚菜:愿尽我所能
李夏薇对未来的规划,除了学业深造、业务精进以及深耕教坛之外,还有着推广楚菜的使命和责任。
早在2018年7月“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楚菜精彩亮相,同年7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将湖北菜统一规范为“楚菜”。“鱼米之乡、蒸煨擅长、鲜香为本、融合四方”的楚菜特色正被业界认同。2023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比赛现场上再度绽放,擦亮楚菜“富强湖北”“幸福湖北”的亮丽名片。
烹饪大师、湖北楚菜研究院院长邹志平介绍,楚菜传承依赖于“老、中、青”三代餐饮人“传、帮、带”。自2021年10月,湖北省商务厅与学校签约共建湖北楚菜研究院以来,研究院以邹志平技能大师工作室(国家级)、卢永良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世界技能大赛烹饪(西餐)项目集训基地(国家级)为依托,立足于应用型研究,主要面向湖北楚菜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持,在楚菜菜品发掘与创新、楚菜文化研究与传播、楚菜政策建言与咨询、楚菜技能竞赛与交流、楚菜展会筹办与服务、楚菜标准编制与推进、楚菜品牌培育与推广、楚菜人才培训与输出等方面积极探索。目前已与湖北省人社厅、湖北省商务厅及部分市州商务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建立了密切联系,与中国烹饪协会、湖北省烹饪酒店行业协会、武汉餐饮业协会等众多行业组织建立了协作关系,被誉为“湖北地区菜品创新研发与应用推广的技术平台”“湖北烹饪理论与餐饮文化的研究中心”“湖北省内校政行企合作推动楚菜产业发展的智力引擎”。
作为楚菜研究院的一名老师,李夏薇深感责任重大,用她的话来说,“愿从做的每一道菜起,尽我所能,不负期望。”
图文转自湖北经济学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