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玉堂(长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素有“鱼米之乡”“千湖之省”的美名,历史上,楚地先民有“饭稻羹鱼”的传统,早在新石器时期,湖北先民就以捕鱼、打猎等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夏商周时期,楚地更是多鱼,所谓“江汉鱼鳖鼋鼍为天下饶”,就是《战国策》对楚国水产富饶的描述,楚国地处水乡泽国,渔业较为发达。鱼是十分鲜美的食物,古人常用作饮酒的佳肴,以招待宾客。鱼的实物在楚地后世出土文物中也有所体现,如曾侯乙墓、汉墓、六朝墓中均发现有干鱼或鱼骨。所以,鱼文化无疑是荆楚文化特别是荆楚饮食文化的亮点与特色。
在荆楚饮食文化中,武昌鱼更是独领风骚,无论是从其历史与文化,还是从其营养与产业等多维度考量,武昌鱼是一条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鱼,是一条有产业基础和有市场前景的鱼,将其称为“中国第一鱼”“楚天第一菜”,也不为过,所以,武昌鱼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无疑是实至名归了。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湖北楚菜研究院院长、新一代楚菜领军人物邹志平积数年餐饮实践与教学体验,以及多年的研究心得,撰写了这部《中国武昌鱼》,这是对湖北饮食文化标志性菜肴的挖掘与弘扬,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一是文化传承价值。武昌鱼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湖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武昌鱼文化源远流长,三国时期曾作为吴国的贡品,宋代诗人范成大留有“武昌鱼好便淹留”的吟咏,毛泽东的诗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使其成为连接红色文化与地域风物的精神纽带。弘扬武昌鱼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地域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中国武昌鱼》的出版,必将为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注入文化活力。
第二是经济发展价值。武昌鱼已形成从种苗繁育、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是湖北渔业的重要支撑。2024年湖北省淡水水产品总产量为546.43万吨,连续29年保持全国第一,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占比首次超过传统大宗淡水鱼,达到51%,是中国唯一渔业产值超过1000亿的内陆省份,这其中就包括武昌鱼的贡献。鄂州市作为武昌鱼原产地,正积极推动武昌鱼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根据《鄂州市振兴武昌鱼品牌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武昌鱼全产业链产值目标达到500亿元,品牌价值达到300亿元,将有力带动湖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第三是生态环保价值。武昌鱼的生长依赖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湖北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通过“水草护湖”“退垸还湖”等举措,修复水域生态,构建良性循环的水生态系统。如投资25亿元的长港河流域综合治理暨武昌鱼产业发展EOD项目,不仅改善了武昌鱼的洄游路线生态环境,也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有利于维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是科学研究价值。1954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易伯鲁先生率领该所科研人员来到梁子湖开展鱼类生态调查工作。根据以往文献记载,分布于长江水系的鲂属只有一个种,即三角鲂。易伯鲁先生通过深入调查,发现梁子湖中生活着被当地渔民称之为“三角鳊”和“团头鳊”的两种鲂鱼,于1955年发表了论文《关于鲂鱼种类的新资料》,从外部形态到骨骼、鳔、鳃耙等详加比较,证实了鲂属除三角鲂外,还有一个新种,将其定名为“团头鲂”。从此,作为一个新的鱼类物种,武昌鱼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中国武昌鱼》的问世,必将把研究推向深入。
第五是品牌推广价值。武昌鱼具有独特的地理标志属性和品质优势,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成长为世界级美食IP的潜力。通过挖掘弘扬其文化,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如打造“武昌鱼+”城市IP,建设主题公园、举办文化节等,可以推动文旅融合,促进餐饮、旅游、电商等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进而提升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促进国际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秋来倍忆武昌鱼,梦著只在巴陵道”。武昌鱼作为一道具有中国乃至世界影响的生物鱼和文化鱼,借助《中国武昌鱼》的出版,将助力楚菜高质量发展,进而打造万亿楚菜产业,建成美食强省,从而推动以武昌鱼为标识的楚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香飘四海,誉满五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