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湖武昌鱼

发布者:湖北楚菜研究院发布时间:2021-09-13浏览次数:140

武昌鱼,学名叫团头鲂,古称樊口鳊鱼,俗称缩项鳊。20世纪50年代,易伯鲁等三十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湖北梁子湖中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中没有的。这种鱼头小、口小,背部隆起明显,较厚且呈青灰色,两侧银灰色,腹部银白,体侧扁而高,呈菱形,鳍呈灰黑色,尾柄宽短。专家遂将它命名为团头鲂,又因其原产湖北鄂州(古称武昌),故称武昌鱼。武昌鱼另有一显著生理特征与其他品种区别较为明显,即两侧肋骨为13根半,比其他鳊鱼多一根刺。

三国时期,东吴将原来楚国的鄂(即现在的鄂州)改为武昌(因武而昌之意)。东吴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是最早对武昌鱼的文字记载,只不过当时所说的“武昌鱼”并非专指团头鲂,系泛指武昌当地的鱼鲜。后因毛泽东主席《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句,使武昌鱼名扬海内外。

鄂州市与武汉市之间的梁子湖是湖北省第二大湖泊,水质清澈,无污染,鱼类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宽广,直通长江,是著名武昌鱼的母亲湖。每到入秋时节,武昌鱼要游过梁子湖通往长江的90里长港,到长江水流湍急的樊口越冬,这种习性造就了鱼体厚实肌肉,肌间脂肪少,经烹调后口感富有弹性,再加上武昌鱼自身结构中红肌肉量极少,腥味极低,入秋后食用,最能体现它味鲜、肉细的特点。

2006年12月,“鄂州武昌鱼”原产地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2007年12月,“鄂州武昌鱼”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称号。

武昌鱼系列菜是楚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卢永良为代表的武昌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和以邹志平为代表的第四代传承人,制作的“海参武昌鱼”“明珠武昌鱼”“清蒸武昌鱼”“酥鳞武昌鱼”“香煎武昌鱼”等,享誉国内外。
 

上一篇:下一篇: